4月18日上午,濮阳技师学院内,40岁的青年教师张国强,正带领两个徒弟顾红标、姜一甲紧张备战。河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美发项目濮阳代表团能否取得好成绩,重任落在他们肩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虽然有压力,但张国强更有信心。他的信心,来自濮阳美发项目在首届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所取得的好成绩,来自顾红标、姜一甲扎实的专业功底,也来自对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技术自信。2006年入职濮阳市吴越职业培训学校从事美发行业以来,张国强累计为社会培养6000余名德才兼备的美发专业人才,其中近2000人成功创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2万余人。他成为河南省技术能手、濮阳大工匠,并曾在亚洲发型化妆大赛中担任国际裁判。
“顶上功夫”
进入美发行业,对张国强来说有些偶然。
出生于山东泰安的张国强,在大学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2005年大学毕业后,留在新疆从事酒店管理工作。但由于是家中独子,张国强于2006年回到家乡。正在张国强为前途感到迷惘时,认识了濮阳市吴越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孙慧玲,孙慧玲建议他学美发。
就这样,张国强误打误撞进入了美发行业。在濮阳市吴越职业培训学校学习3个月后,张国强在一家美发店做理发师。他本没打算长干,但是一名资深美发师改变了他的想法。从这名美发师身上,张国强看到每一种行业只要做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张国强亦步亦趋,每天跟在这名理发师身后观察、揣摩、学习,理发技艺大为精进。张国强还喜欢研究,并找来很多关于理发的书籍,认真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张国强设计的发型,2011年在《美发美容发型师》杂志上连续刊登3期。他撰写的《浅谈在职业培训中对学员的传统文化教育》论文,在2014年濮阳市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教研活动成果评选中荣获第二名。与此同时,张国强不断研究开发新的美发技术,独创的一分钟发廊商业素描、手吹大花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顾客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美发行业受到了空前欢迎,全国各地的学员慕名来濮学习。
“给顾客剪出满意的发型,我很有成就感。”张国强说。
正是这种成就感,激励着张国强在美发行业不断精益求精。2009年,张国强荣获第33届巴黎世界杯大赛中国区造型修剪组第三名;2010年,被中国美容美发协会授予全国十佳发型师荣誉称号,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发型师;2018年,担任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河南省选拔赛总教练及裁判员、全国选拔赛裁判员、全国十进五选拔赛裁判员;2019年,担任第43届亚洲发型化妆大赛中国队集训教练,并受邀担任大赛国际比赛裁判。
技能大师
靠出色的美发技艺,张国强这名山东农家子弟,在濮阳创造了人生的精彩。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自己做得好外,张国强更注重带队伍。
按说,一系列荣誉加身,张国强到社会上开个美发店,挣钱肯定不会少。但他没有走这条路,而是选择到濮阳市吴越职业培训学校当一名美发教师。“培养更多的美发人才,我觉得更有价值。”张国强说,担任濮阳市吴越职业培训学校教师以来,他累计为社会培养6000余名德才兼备的美发专业人才,其中近2000人成功创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2万余人。
为研究学习国内外最新美发技术,推动美发教育事业再上新高峰,2017年4月,张国强在濮阳市吴越职业培训学校领衔创立张国强濮阳工匠美发工作室,带领大家一起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培养了13名濮阳市技术能手、3名濮阳大工匠、3名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名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选手和1名世界技能大赛选手、6名濮阳市最美学员。
2018年,经河南省人社厅批准,河南省张国强美发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培养的学生,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河南选拔赛,一举获得包揽前三名的好成绩。其中,第一名获得者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选拔赛,又以第七名的好成绩进入国家队。这是河南省在历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全国选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不仅如此,张国强培养的学生,还多次在国内外美发比赛中获奖。2017年,刘鸣荣获第12届亚洲发型师大赛冠军;2019年,李威参加第43届亚洲发型化妆大赛,取得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
公益达人
更让人感动的是,张国强还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自进入濮阳市吴越职业培训学校开始,张国强就带领学员利用周末、节假日,深入我市各公园、社区,为市民义务理发。不仅是市区,濮阳县、范县、清丰县、台前县,也都留下了张国强等人义务理发的身影。张国强说:“疫情三年,吴越美发志愿者为群众义务理发的公益活动从没停止过。”
因为在理发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张国强先后获得濮阳大工匠、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濮阳市技术能手、河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同时,他作为技能人才,被引进到濮阳技师学院当教师,职业生涯得到升华。
目前,张国强正带领2名濮阳市参赛选手,厉兵秣马,日夜备战。“力争在大赛中赛出濮阳人的水平,展示濮阳人的良好形象。”张国强说,国家、省、市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让更多像他一样的技能人才,都有出彩的机会。自己一定会更加努力,帮助更多人用技能改变命运。
本报记者 袁冰洁 岳彩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