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观察》是浙报集团温州分社创办的重点栏目,围绕中心,聚焦热点,从全省乃至全国看温州,让读者在浙里读懂温州。
身着汉服仙气飘飘的“宋人”;粘在摊前撵不走的“小朋友”;逛了一圈又一圈的“老小孩”……5月1日至3日,温州市鹿城区九山书会人潮汹涌,持续霸屏“朋友圈”,吸引了近10万人前来打卡。
引爆人气的,是一场以戏曲为主题的生活市集。在传统的“听不懂、太复杂”中,“九山书会·大宋戏仓”靠什么吸引人气,又带来了什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主动创,更要善于变
伴随着悠扬的戏曲声腔,丑角造型的戏剧货郎挑着货担四处售卖,状元郎骑着白马在人群中穿梭,投壶游戏前围观人员里三层外三层,60余家涵盖非遗、文创、美食等品类的市集摊位前人头攒动。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此情此景,让应邀前来参加戏曲沙龙的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池浚颇有感叹:“我不由得想到了史书上记载的南戏诞生时情景。”
900年前的温州,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大量人员流入温州,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温州民间歌舞糅合了各种演绎方式,也就有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形态,这便是南戏的开始。
南戏取自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南戏里头,最常见的桥段,便是“老婆等老公”,有等到的,也有等不到的。以家长里短折射社会风云,用小故事去写大情怀,让老百姓更能共情。南戏诞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
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剧本杀、看演出,古代的年轻人听戏曲,就是一种潮流和时尚。
但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以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传统戏曲“听不懂、太复杂”,与部分群众尤其年轻群众产生了距离。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传承,一面是发展。”池浚说,正如戏曲里面保留了许多民间音乐舞蹈,在当代的许多表演里面,也能找到许多戏曲的文化基因。文化艺术需要保持包容和开放,戏曲的发展,不仅要主动采用年轻人喜欢的表现形式、采用更多富有创意的手法,更要善于“变”,把体验与互动结合起来。
这种变化同样出现在听起来较为高端的戏曲沙龙。除了戏曲名家名角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表达传播戏曲文化外,更有永嘉昆曲女小生的现场演唱。以至于多名从未接触过戏曲的孩子,饶有兴致地听完了近一个小时的沙龙。
让古代的戏曲文化活在身边,让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美学。在池浚看来,“九山书会·大宋戏仓”主动挖掘戏曲文化基因中富有时代感的元素,除了能欣赏精彩戏曲表演,更有好玩又好看的戏曲场景互动,好逛又有趣的戏曲文创市集。
现场人气爆棚,便是对这种探索最大的认可。
引进来,更要传出去
热闹背后,也折射了某种焦虑。
温州是南戏发源地,九山书会又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张协状元》的编撰地。今年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把33年来的首个户外主场,落在九山书会。随着晚会拉开序幕,亭台水榭前,书会才人推杯换盏、集会创作,歌姬舞女恬雅温婉、翩若惊鸿......绚丽奇幻以及虚实结合的视觉呈现效果,再现了南宋时期九山书会文人雅士煮茶赏灯、题字吟咏的景象,也火遍了朋友圈。
那是属于九山书会的高光时刻。
晚会散场后,后续的文章,该怎么做?鹿城顺势推出“2023南戏新春季”“九山有戏”及“南戏走向世界”系列戏曲主题活动。
“九山书会·大宋戏仓”这步棋,鹿城更是酝酿已久。如何让戏曲回归生活,怎样增强互动和体验感?鹿城召集各路专家,一场接一场展开头脑风暴,活动方案数度推倒重来,改了又改。一处处调整,一点点完善,芭蕾戏狮、戏曲杂技、皮影戏、木偶戏剧等全天轮番上演;丑角货郎、貌美扇娘和市民不期而遇;多个点位不定时刷新“戏曲快闪”活动……最终,现场浓郁的宋风,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强烈的穿越感。
“引”进来,更要“传”出去。在活动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除了主流媒体,鹿城更是破天荒的,把一众自媒体大咖和旅行社老总请到现场。
多方合力造势下,5月1日当天,活动现场涌入近4万人。超预期的火爆,并没有让鹿城区委宣传部以及文广旅体局的工作人员放松下来。哪些未做到位,哪些要改进,不断总结和复盘。负责外宣的朱丽华、洪佳慧、王哲人等人,忙前忙后协调各种采访,直至腿实在迈不动了,才想起来从早到晚,几乎没有坐下来休息。
在传播平台上,另一个“九山书会·大宋戏仓”同样受人瞩目。
“一步一景,就像画中游。”“感觉就像穿越回到了宋朝。”“这样的国粹,我们年轻人怎能不爱。”……
各种赞美褒奖声中,九山书会再次迎来了高光时刻。
火起来,更要活下去
在市集活动满天飞的“五一”,首个以戏曲为主题的生活市集,让人眼前一亮。
如何持续擦亮温州“南戏故里”的金名片,向全世界展示“文化温州”的魅力,让南戏这出“好戏”常唱常新,依然是一道难题。
“就像一个钟摆一样,摇向历史的深处越深,摆向未来的远处越远,我们深耕传统,立足当下,遥寄未来。”池浚认为,眼下关键要围绕戏曲做好文化生态建设,利用跨界融合思维的灵活性和兼容性,抓住戏曲文化的内核文化记忆,通过情感跨界、受众跨界、产业跨界的尝试,让更多的人群产生心理认同,从而实现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再生。
今年年初,河南卫视播出的《国风浩荡2023元宵奇妙游》节目中,豫剧与摇滚混搭的《大戏登场》,戏韵戏腔透出新潮味儿,尤其是该节目尾声用“剧情+特效”的方式,将戏曲表演中的经典配色舞出视觉盛宴,国风氛围感瞬间拉满。在此之前,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改编的魔幻剧《倩女幽魂》,融入了魔术和杂技的手段;十三月唱片公司推出“新乐府”厂牌,围绕各地戏曲和流行音乐展开“跨界”融合演出等探索,均叫好又叫座。
这些探索,也给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思考。“九山书会·大宋戏仓”后续将进一步结合温州的时令特色、传统文化、重点活动等,推出“戏曲+露营”的九山晚归,“戏曲+端午”的粉墨龙舟、“戏曲+游戏”的赛博东瓯、“戏曲+七夕”的游园乞巧、“戏曲+咖啡”的梨园大咖、“戏曲+酒”的煮酒论戏等不同主题的生活市集。
“宋韵流千载,瓯风传一脉。”时至今日,从南戏衍生开来,活跃在温州舞台上的既有永嘉昆剧、瓯剧等本土剧种,也有京剧、越剧等全国性剧种,还有独具特色的平阳木偶戏,以及和剧、高腔、乱弹等稀有剧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蒋胜男建议,进一步推进中国戏曲传承发展,支持温州打造“中国戏曲之都”。
鹿城已在积极布局:抓住温州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的契机,着手策划“海丝之路”城市戏曲交流周,开展戏剧交流、巡演活动,不断做强人气;谋划南戏文化园整体开发运营,培育戏曲研发、精品驻演、戏剧节庆等新兴业态,将名气转化为人气和商气;加强与中国戏曲学院的对接,深化与温大戏曲研究所的合作,做好南戏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
让戏曲更好地点亮生活。近10万人捧场“九山书会·大宋戏仓”,显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思考。
(鹿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